海淀区政府   | 中关村管委会 移动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园区概况 > 魅力核心区 > 人才发展

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情况介绍

  海淀区是全国首个国家级人才特区的核心区。2011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联合下发《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从2011年到2015年,面向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代表的国家发展所特需的各类人才,在中关村建设“人才智力高度密集、体制机制真正创新、科技创新高度活跃、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中国特色人才特区。并对入选“千人计划”、“海聚工程”等项目的优秀杰出人才提供住房、医疗、落户等13项优惠奖励措施。

  2011年5月,区政府发布《海淀区“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了区域人才发展的具体目标:聚集人才总量达到107万人,吸引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0名,重点领域紧缺人才1000名,产业发展领军人才40名,海归留学人才12000名。 并顺时出台了《海淀区推进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若干措施》,提出实施海外人才吸引聚集工程、开展人才实名制推荐、以项目实施聚集人才、开展核心区招才引智专项活动、制定《核心区高层次人才兼职资助申报及审批办法》、开展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等五项措施,推进人才特区建设。

  2012年,作为园区“1+10”政策体系之一的“海英计划”发布实施。“海英计划”与“千人计划”、“海聚工程”、“高聚工程”等国家级、市级人才工程相呼应,通过引入风险投资、产业专家、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市场化评价,认定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并纳入支持对象,作为国家、市级人才工程梯队建设的有力补充,鼓励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来海淀区创业,逐渐形成了“聚焦产业、聚焦高端、聚焦团队、协同创新”为特色的区级人才品牌。

  1999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批准,海淀园成为全国首批开展企业博士后工作的高新区之一。2010年,经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海淀园成为北京市建设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首批试点之一。2011年9月,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院士专家工作站服务中心正式成立,着力打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工作平台,引导高端智力资源为企业服务,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同年,海淀区政府发布《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明确了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申报条件、审批流程、管理办法等。至此,海淀区逐步确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三站”建设工作体系。

  截至目前,园区“三站”建站总数达92家,其中院士专家工作站26家,博士后工作站58家,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8家;累计为企业引进院士64人次,引进博士后(青年英才)317人,其中202人已出站。博士后工作站连续三次被国家人社部、全国博管委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入选首批“北京市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出站博士中留在企业的超过60%,成为企业自主研发的中坚力量。

  2015年,海淀区“千人计划”、“海聚工程”、“高聚工程”入选者分别新增183人、31人和58人,累计入选人数分别为927、267、184人,分别占全市70%、36%和68%。自2012年出台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海英计划”以来,累计518人入选“海英人才”(其中创业领军人才185人、创新领军人才252人、青年英才81人),累计支持资金超过2亿元。后续非资金支持政策也在持续推进落实中,如为入选人才配租海英人才公租房,与区相关部门共同推荐和协调人才子女入学,与海淀区委组织部共同主办面向“海英人才”的高级研修班等,逐步将“海英人才”打造成海淀区人才工作的特色品牌。

  此外,园区以“京校十条”的落地实施为契机,探索开展央地人才一体化发展试点工作。通过加强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中央院校对接,搭建央地人才合作培养平台。同时,高校院所人才项目带土移植、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也在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