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政府   | 中关村管委会 移动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园区概况 > 重点功能区

重点功能区

  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将以中关村示范区为主要载体的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提升为国家战略。当月,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决定以国家战略目标和需求为导向,全力推动中关村科学城等“三大科技城”建设。

  2016年12月,海淀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将未来海淀的工作重心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决心举全区之力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涵盖海淀全域。

  重大任务

  (一)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方面

  1.推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地。推动建设网络空间安全国家实验室,推进转化医学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落地,建设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行业创新中心。

  2.依托央校央院建设新型科研和技术转化平台。发挥高校院所科研优势,打造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速器,形成首都特色的协同创新国家队。持续深化与中科院、北大、清华、北航等高校院所的合作,搭建新型科研和技术转化平台,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项目产业化。建设北京大数据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1+2平台、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等项目,推动量子点微型光谱仪芯片研发平台、神经网络处理器、大型氢氦低温制冷系统等一批高校院所重大原创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

  3.引进国际知名科学家。建立国际知名科学家研发创新平台,产生一批诺奖级的原创技术成果。瞄准一批拔尖海归人才,在链接全球资源、催生原始创新方面发挥领头雁作用。继续支持王晓东、邵峰、饶毅等科学家领衔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中林院士领衔的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施一公院士领衔的新药研发实验平台、张首晟院士领衔的丹华基金等高水平研发和孵化机构持续产生全球领先的原创技术和转化成果。依托北京高校高精尖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持续不断引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中关村高聚工程等高端领军人才。

  (二)大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

  4.突破一批前沿、核心技术。突破人工智能、颠覆性新材料、前沿生物等一批新兴产业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高精尖产业自主创新集群生态。重点围绕电子信息、轨道交通、自主可控、人工智能、互联网+等领域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建设民营领军企业创新平台,把海淀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活力转化为经济动能。

  5.建设先进的双创生态服务体系。建设全国双创示范基地,推动央企双创平台建设,建设航天科工云网、中航工业爱创客平台、大唐互联网双创平台和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园等项目;新建中科-海淀科技创新综合体、商标交易中心、中关村创新服务高速骨干网(盛景网联)、军民融合领域知识产权运营平台等一批双创服务机构,建立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成立中关村银行,建立中关村创新创业企业上市培育基地、中关村股权交易服务集团综合融资服务平台、京津冀协同票据交易中心,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三)优化空间资源完善产业布局

  6. 着力优化空间资源布局,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充满活力的中关村创新创业城。打造中关村大街主轴,辐射带动一批创新发展产业功能区。以中关村大街的开发建设、更新改造为主轴,挖掘增量空间,打造宜居宜业的科技创新中心新地标;纵向南北贯穿,带动大上地、西三旗等区域聚焦打造世界领先的高端软件研发基地和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横向东西延伸,辐射周边军民融合、集成电路、移动互联网等特色产业功能区。

  7. 发展宜居宜业环境,推广应用一批产城融合项目。围绕补足城市功能,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重点实施中关村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等中关村大街沿线改造提升工程;同时创新科技在城市治理的应用,着力优化大上地地区交通,实现城市整体品质提升。补足和提升城市功能。

  (四)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城市功能拓展优化的体制机制

  8.加快推进政策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政策先行先试,进一步释放产业创新活力。针对现有束缚科技体制创新和产业创新活力的政策体制进行优化创新,进一步释放产业创新发展活力。强化央地协同,争取驻区央属高校、科研机构、央企率先开展横向项目科技成果所有权管理等改革试点。加大市级统筹,遵循“一会三函”机制,优化审批流程,加快中关村科学城项目审批手续办理。研究市区税收联动、区之间利益协调、回迁房跨区异地安置等新机制,加大市级对中关村科学城的资源支持力度。创新用地机制,加快推动老旧厂房、存量楼宇改造和低端市场、市属工业企业等非首都功能疏解腾退;探索产业用地弹性供应机制和先租后让等供地方式;探索允许划拨土地使用权所有人自行或合作开发盘活改造存量资源,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研究高水平园区一级开发建设土地开发成本或价格核算机制。